Destination

挪威世外桃源 – 科林 Flam

第一次到科林,數數手指,已是二十多年前,當時是第一次到北歐,行色匆匆,但在科林,仍然按旅遊書建議留宿了一晚,甫到埗,一如旅遊書介紹,真的有世外桃源的感覺。讓我發現,除了挪威極光較爲出名,挪威竟有這種鲜为人知的美麗天地。科林是挪威縮影景區Norway in a Nutshell的一站,由米度Mydral乘窄軌小火車往科林一段,更是景區的精華,火車沿山勢蜿蜒鑽入山谷,穿過隧道,柳暗花明,大大小小的瀑布散落在車窗外,到達谷底就是位處峽灣畔的小鎮科林,當年入住青年旅舍,六月的夜晚,光如白晝,晚飯後在峽灣邊,那份寧靜,實在難忘。然而小鎮後方正在大興土木,已預知科林即將迎來大變。   幾年後重臨科林,又是住宿了一晚,到埗已能感受那份變遷,郵輪停靠,遊人如鯽,熱鬧非常,小鎮的建築反而沒太大改變,青年旅舍依舊,可幸在黃昏時分,遊人散去,科林重拾那份恬靜,可惜兩趟都只能入住一晚,翌日早上又趕行程,沒有太多時間細意領略科林。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第三次到科林,是單獨出門,終於有機會在科林盡情享受,住了三晚,第二天早上,乘小火車往米度,再步行下山,這趟健行,實在是難忘的旅程,漫步於山徑,不期然想起「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,忽逢桃花林」,沿途不時見到瀑布由山頂飛瀉而下,匯集成河,沿著山勢,或緩或急,加上草地、小屋,隨手拍都是一幅天然美景。第三天乘船往鄰近小鎮巴萊斯丹Balestrand,再乘巴士往冰川,都是悠閒旅程。這次一人旅,仍是入住青年旅舍,晚餐自煮,又是享受的時間,傍晚時分,弄好晚餐,就搬出屋外的枱椅進食,伴著大自然,遠眺峽灣美景,閒逸恬靜,不知人間何世,飯後再泡杯茶,繼續在戶外享受寧靜。同房有位女孩子(入住旅舍大房,男女同房),用了另類方法遊覽科林,她參加了獨木舟遊峽灣,翌日準備騎單車!遊科林,真的需要預一些時間。   最近又去了兩趟科林,都是即時接駁船續遊峽灣,為了保護環境,船用上了電動摩打,航行時非常寧靜,沒有打擾峽灣的生態,在北部的特羅素坐大船觀鯨,亦有用上此種船。   相信到過挪威的旅客,在遊峽灣時都會到過科林,如有機會住上兩晚,日間熱鬧的科林,在晚上會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。 交通:科林是挪威縮影景區Norway in a Nutshell的一站,由奧斯陸出發,乘火車往伯根Bergen方向,中途在Mydral米度,轉乘科林鐵路的窄軌小火車,終點站就是科林。奧斯陸往伯根的高原鐵路,沿途風景優美,即使在炎炎夏日,亦能見到白雪皚皚。除了逐程購買車票及船票,亦有一些挪威縮影景區的套票,包括火車、船及巴士,可以安排好每一程的時間,毋須到步再費時間買票。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

克羅地亞彩色小鎮 – 羅維尼 Rovinj

上星期好友Justin的克羅地亞遊FB現場直播節目介紹了羅維尼Rovinj,重溫了相機廣告的經典拍攝位置,不禁想起第一次到克羅地亞,又數數手指,2008年,十二年前了!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,一是卡爾卡國家公園,另一就是羅維尼。當相機廣告在2009年面世時,一看就有很熟悉的感覺,知道拍攝地點一定是羅維尼,因為類似場景,都有在我的照片中出現。 相機廣告內的女孩子,穿梭於橫街小巷,在色彩艷麗的小屋前,利用生硬的當地語言,請當地人替其拍照,幾個鏡頭盡顯羅維尼的特質。羅維尼原本是一鵝蛋形的小島,由於發展需要,早期已填海跟克羅地亞大陸連接,現時是一處非常受歡迎的度假小鎮。小鎮沒有幼滑連綿不斷的沙灘,也無驚世的建築,亦不像波雷奇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包裝,更無豪華酒店,但卻成為度假天堂,箇中原因,必要親臨細味。 Previous Next 羅維尼是典型的小城格局,古城區內石板小巷縱橫交錯,兩旁是建於不同時期的房子,色彩鮮艷、風格各異,最精采是很多通往海邊的窄巷,看似無路,走出巷的盡頭卻是別有洞天,可能是咖啡店面海的雅座,也可能是民居的私人碼頭。走在羅維尼,大可漫無目的,隨心而行。第一次到羅維尼,遊人不多,我們盡情地在巷弄鑽來鑽去,當時覺得很多位置都很美,那管是一扇窗、一道門、一幅牆,都是充滿藝術氣息。第二次重遊羅維尼是在2013年,小鎮建築沒有太大變化,未知是否廣告關係,卻吸引了萬千旅客,小鎮變得熱鬧了,那些廣告場面,就成為熱門打卡位置,跟當地人傾談中得知,很多旅客都在小鎮住上一星期,所以在旺季一房難求。 伊斯特里亞半島的三個著名小鎮,羅維尼、普拉Pula及波雷奇Porec各有特色,可能未必是遊克羅地亞的必然選擇,但若時間許可,在此住上兩、三晚,正好是薩格勒布Zagreb、斯普利特Split及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等大城市外,小鎮遊的最佳地點。 交通:羅維尼地處伊斯特里亞半島西岸,並無鐵路,對外交通以長途巴士為主,由於位於普拉及波雷奇之間,若住宿於羅維尼,可以即日遊方式前往普拉及波雷奇。長途巴士站距舊城入口約400米,步行進城大約5分鐘。最方便是從首都薩格勒布乘長途巴士,車程大約4.5小時,由羅維尼往普拉及波雷奇大約40-45分鐘。如果斯洛文尼亞是行程起點,從首都盧布爾雅娜乘長途巴士,車程跟薩格勒布前來差不多,都是大約4.5小時。 Previous Next

芬蘭古老小鎮 – 勞馬 Rauma

第三篇小城小鎮,介紹一個較冷門的小城,是位於芬蘭西南海岸的勞馬Rauma。芬蘭極光只是一小部分,其實芬蘭還有許多不爲人知的地方等著你去探索。在1442年,當時國王基斯杜化下令建城,是芬蘭的第三古老城市,其實早於十三世紀中葉,因為勞馬地理位置優越,前臨波羅的海,從水路跟鄰近地區已有商業活動,第一所教堂聖三一教堂亦在當時建立,在十三世紀末已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商業及宗教市鎮。建城之後,商業活動更趨頻繁,利用海路將木材、木製品、海豹油等出口往瑞典、德國及波羅的海沿岸城市,同時進口食鹽、布帛、酒及香料,貿易令勞馬古城急速發展。到十六世紀,瘟疫令勞馬人口大幅下降,加上兩場大火,幾將勞馬古城夷為平地。1855年,克里米亞半島戰爭爆發,勞馬古城的貨倉及儲存木材的倉庫大火,戰後勞馬又立刻重建其港口貿易。隨著芬蘭的工業化,勞馬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,在十六至十九世紀期間,由於人口急增,以古修道院及聖十字教堂為中心,周邊建了很多木房子,現時仍保存五百多幢,是北歐最大的傳統木建築群,在1991年,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,亦是芬蘭第一項世界文化遺產,雖然是指定保護的古蹟,但現時仍有很多房子有人居住。 勞馬古城位處勞馬鎮的中央,佔地30公頃,在十七世紀的兩場大火,將大部分房子燒毀,現存的五百多幢木房子,大多建於十八及十九世紀,古城區仍然保存著原有的風貌,狹窄多彎的小巷、色彩鮮艷的房子、各家各戶的門號及名牌,均一一保存下來,而且大部分的木房子是私人擁有,現時仍有八百多名居民在此居住生活。遊覽古城,最佳方法就是安步當車,穿梭於巷弄之間,沿途每一幢建築都有二百年歷史,部分宅邸已改為博物館,可以入內參觀,包括瑪利那船主大宅、基士堤海員之家、舊市政廳等等,從中可以了解勞馬古城的發展歷程。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聖十字架教堂建於十五世紀,以灰色花崗岩建成,屬於雙中壇設計,聖壇的壁畫,亦是十五世紀時期的創作。白色的尖塔,則建於1816年,其雪白的外牆,是海員航行認路的地標。舊市政廳建於1776年,是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,兩層的木造建築,中央是鐘樓,會議室及辦公室設於二樓,地下就是監獄及商店。芬蘭大小城市的市政廳,原建築能夠保存至今的,就只有勞馬及鮑渥 Porvoo。市政廳現在展示勞馬的歷史,包括航運及花邊編織等主要商業活動及手工藝。建於十八世紀的瑪利那船主大宅 Marela House,是阿伯拉罕瑪利那的居所,瑪利那是商人又是船主,其居所正好是當時大富之家的典型,建築是新文藝復興式,大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成為博物館,內裡的家具、裝飾、擺設等都原封不動地開放給公眾參觀,從中可以了解當時富戶的生活狀況。對比瑪利那船主大宅,基士堤海員之家Kirsti Seaman’s Home就是平民住所的典型。基士堤海員之家是勞馬河畔的一組平房建築,主建築建於十八世紀,由單一家庭擁有近二百年,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放成為博物館,給公眾參觀。當時歷代戶主的主要是海員及工匠,為增加收入,屋外庭院築起圍欄,飼養牲畜,女士則以編織花邊賺取生計,而花邊亦成為勞馬地區的著名手藝。 交通:勞馬並無鐵路可達,最方便是由土庫Turku出發,乘巴士大約1.5小時,主要由Onnibus營運。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

丹麥中世紀古鎮 – 利比 Ribe

介紹完芬蘭的勞馬,不禁令我想起另一個很喜愛的小鎮,風格相若,但木屋的色彩更豐富,就是丹麥的利比Ribe。利比地處日德蘭島西邊海岸,是丹麥現存最古老的城市。由於利比前臨北海,在公元八世紀,善於航海的維京人,活躍於沿海地區,利比漸漸發展成為貨物交易市場,吸引工匠及商家前來,商貿活動頻繁,有文獻記錄,利比在公元854年正式建城,而丹麥國王在公元860年,下令修建教堂,及委任主教。現時,利比仍保留了中世紀時期的城鎮風貌,古建築散布小鎮大街小巷,最特別是現時仍保留了「夜警」巡邏,雖然仍是穿上當時的制服,現在是帶領旅客欣賞利比的古蹟,說說利比的風情習俗。 利比的夜警制度,始自十四世紀,由於利比街道多彎黑暗,夜警的主要作用,就是維持夜間市民的安全,對火災及洪水作出警報提示。至十九世紀,夜警肩負點油燈的職責,至1902年,夜警功成身退。在1935年,夜警重新出動,在5月至9月,帶領旅客遊覽利比,同時介紹利比的風土人情,現在已成為利比的第一「景點」。跟隨夜警遊街,可以了解利比這個古城的過去,特別是一些民間習俗,最有趣的可算是懸於屋外、向外傾斜的鏡子,原來是方便屋內的居民,無需靠近窗戶,就能看到街中情況。 Previous Next 利比大教堂是在公元860年,由丹麥國王下令興建,當時是以木材建造。至十二世紀,開始利用來自德國的石材修築教堂,設計是羅馬式風格,之後進行過多次加建及改建,現時的建築,大致完成於十三世紀,一直保存至今。教堂經歷了火災、洪水、雷擊等天災,於是修建了高塔,底層作為教堂之用,上層則作為瞭望塔,用以監察火災、洪水及預警敵人入侵,在瑞典戰爭中,更曾用作炮樓。現時,教堂已成為利比的地標。舊市政廳建於1496年以前,由1708年起已開始作為市政廳,一直沿用至2007年,現時成為舉行婚禮的場地,及開放為博物館,見證丹麥古城的今昔。這幢美麗的紅磚建築,原為私人住宅,出版丹麥第一份報章的安達斯保定就是在此處出生。 利比充滿中世紀風情,是丹麥一處「必遊」之地! 北歐的丹麥,感覺上往往被旅客忽視,可能面積遠少於其他北歐國家,所以在旅遊北歐的行程表上,大多只有首都哥本哈根及近郊的城堡,極其量加上安徒生的故鄉奧丹斯,然而,就是因為面積細少,不嫌辛苦一點的話,較遠的城鎮都可以即日往返,利比在丹麥的西方,跟首都哥本哈根可算是天各一方,自駕的話,大約3.5小時可達,乘火車大約4小時。較方便是以西面的大城市艾斯堡Esbjerg作為基地,乘火車往利比,只需半小時。 Previous Next

瑞典最大教堂鎮 – 勞里亞 Lulea

介紹了挪威、芬蘭及丹麥的小鎮,又怎可以少了瑞典,除了瑞典極光,瑞典的木房子也是一絕。延續芬蘭及丹麥的木房子介紹,選擇了一個「大冷門」小鎮,同是木房子,風格截然不同,木房子的用途亦有所不同。 勞里亞 Lulea 位於瑞典東北方一個半島上,前臨勞里亞灣,緊接波希里亞海灣,瑞典北部的天然資源包括木材、礦產都是倚靠勞里亞港出口,所以勞里亞自古已是北部的經濟命脈。在1323年,俄羅斯及瑞典有北方邊界糾紛,瑞典為保衛領土,授權在勞里亞河流域的地區,成立自治市。在1339年,興建了一幢簡單的教堂,並任命主教,以確立瑞典的主權。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 至十五世紀,興建了第一幢石造教堂,由於河道出產三文魚,加上水利發達,勞里亞河域地區經濟發展蓬勃,稅收可觀,在1621年,勞里亞鎮成立,限制貿易必須在鎮內進行,以增加稅收。在1649年,由於勞里亞鎮的港口太淺窄,在航運大增的情況下,市鎮發展推向海灣一帶,逐漸發展成為現時的新市鎮,原本的「舊」勞里亞鎮,就稱為Gammelstad,是舊城的意思。 舊城區的石造教堂,建於十五世紀,是北歐北部最大的中世紀教堂,現時教堂的北門仍保留當時的模樣,塔樓則建於1851年,取代原本木造的鐘樓。教堂建成後,附近不同村落的居民,每星期都要往教堂朝拜,由於路途遙遠,要即日往返甚為費時,於是居民就開始在教堂周邊興建木屋,於朝拜時暫住,順道作出物資的交易,木屋亦可以充當貨倉,存放貨物,「教堂鎮」從而興起。據考證,瑞典曾經出現71個教堂鎮,現時保留下來的,只有16個,但大部分都只餘遺跡,而保存得最好的,就是勞里亞的舊城教堂鎮。 現時在教堂周邊共有逾四百幢木造房子,在1817年繪製第一份詳細地圖時,很多房子已經存在,部分更已存在過百年,實際建成的年期已無從稽考。教堂鎮的傳統非常獨特,因為房子只是在周日及有宗教節慶時才會使用,居民入住時,目的只是朝拜,毋須工作,來自不同村落的「居民」,都非常悠閒,每個周日的教堂鎮,就成為來自不同村落居民聚會的地方。勞里亞舊城是保存得最完整的教堂鎮,在199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 勞里亞位置較偏遠,接近芬蘭北部邊境,較近的城市為保頓Boden,可以乘巴士往勞里亞,由勞里亞乘巴士往邊境城市哈帕蘭達Haparanda亦算方便,可以接續過境芬蘭。 Previous image Next image

荷蘭綠色威尼斯 – 羊角村 Giethoorn

羊角村,一個普通的名字,以前可能較為陌生,香港的旅行團亦未必會將其放上行程表,自遊人的荷蘭之旅,亦甚少有羊角村的份兒,但對台灣朋友而言,羊角村是荷蘭的第一景點,亦是旅行團「必遊」之地,是自遊人的朝聖地,能夠小住兩三天,更是一大賣點,對香港朋友而言,羊角村亦慢慢紅起來,很多自遊人都會花一點時間,到訪羊角村,曾在一些漁村小鎮跟當地人閒聊,他們都知道台灣人很喜愛到羊角村,究竟這條小村莊,有何吸引之處? 羊角村位於荷蘭的西北方,由於位處兩個冰磧帶之間,地勢較周邊地區更低,造成土壤貧瘠,泥炭沼澤滿布,只有「粗生」植物如蘆葦才能夠生存,居民為了生計,不斷挖掘泥煤賣錢,村莊造成一道又一道狹窄的溝渠,為了便於運輸,居民再將溝渠擴闊,逐漸形成今天的運河,居民房子的屋頂,以蘆葦編成,有冬暖夏涼之效,原本是磚瓦的代替品,如今卻是羊角村房屋的特色。隨著旅遊業興旺,羊角村已由貧窮的鄉村,變為專業人士的居所,原本就地取材,以蘆葦編成屋頂,現在工資騰貴,編織蘆葦已變成高檔次的建材,原本用以運輸的運河,成為遊客遊羊角村的水道,原本籍籍無名的小村落,今天成為旅客的寵兒! Previous Next 羊角村有「綠色威尼斯」之稱,水道縱橫交錯,河畔綠草如茵,水中倒影,令運河染滿翠綠,房子的屋頂大多以蘆葦編成,很有特色,就像是房子的髮型,窗戶就是眼睛,大門就是咀巴,配合或高或寬的外牆,每幢房子的面相都大不同,有一家就給遊人們起了「狗狗屋」的趣名,我覺得很多房子都像Keroro軍曹!村內有一所教堂及一所博物館,博物館展示了以前村莊生活的舊用品、農具、家具、衣飾等等,戶外還有一些舊船。在羊角村,一轉運河之旅是不能錯過的節目,可以自行划艇,又或自駕小船,遊覽船就最貼心,毋須操勞,繞著村莊走一圈,對地形有了個大概,登岸後再沿水道旁的小徑走走,舉起相機隨意拍都是美景,房子、河道、小橋、樹木、草坪、倒影、小船,自然組合成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畫,累了別忙在餐廳來一客地道Pancake,怪不得羊角村令台灣朋友趨之若鶩,水道旁的民宿,相信是別有一番風味,遺憾地去了三趟羊角村,仍然未能在當地留宿一宵,遊人散去,相信晚上的羊角村又會是另一番景致。 交通:羊角村並無火車直達,需要乘搭70號巴士前往,巴士是往返史甸維積克Steenwijk及斯禾尼Zwolle兩個火車站,地理位置上,北上的火車會先到達到斯禾尼,轉火車再往史甸維積克。在火車站外的巴士站,轉乘70號巴士,由史甸維積克往羊角村,車程15分鐘,由斯禾尼往羊角村,車程1小時2分,在Ds Hylkemaweg下車,步行5分鐘往村口。 Previous Next

黑山峽灣古城 – 科托 Kotor

黑山共和國Montenegro,前曾音譯作蒙特奈哥羅,現時以意譯,monte是山的意思,negro則是黑色,所以稱為黑山共和國,首都波德哥里察Podgorica。黑山跟斯洛文尼亞、克羅地亞及波赫同是前南斯拉夫的聯邦國成員,但獨立路途卻大相逕庭。1980年5月,南斯拉夫的強人鐵托逝世,共產政權倒台,聯邦內的國家紛紛舉行公投,宣布獨立,令內戰爆發,斯洛文尼亞、克羅地亞及波斯尼亞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戰爭,在上世紀90年代,當上述三國各自宣布獨立後,黑山及塞爾維亞並沒有追隨走向獨立,在1992年,黑山公投,但投票的大多數選擇留於南斯拉夫聯邦,但事實上,黑山的穆斯林、天主教徒及傾向獨立的黑山人並無參與投票,所以當時的投票率只是66%,在1996年,當時黑山執政的米洛久卡洛維奇宣布跟塞爾維亞的米洛舍維奇決裂,並改用德國馬克作為法定貨幣。至2000年,米洛舍維奇下台,歐洲各國傾向黑山及塞爾維亞維持原狀,但兩個政治實體關係並無改善,在2002年,塞爾維亞與黑山在貝爾格萊德簽訂協議,兩個聯邦成員各自擁有政治、貨幣及關稅的決定權,並更名為「塞爾維亞及黑山」。2006年5月21日,黑山舉行公投,結果以55.5%的些微優勢,略高於歐盟所規定55%的有效票數,宣布獨立,同年6月加入聯合國。 Previous Next 黑山共和國的旅遊業還不算蓬勃,只是南部小城科托Kotor及布德瓦Budva,因為靠近克羅地亞南部的著名古城杜布羅夫尼克,加上科托有世界遺產這塊金漆招牌,就成為遊克羅地亞時順道之選。科托有小杜布羅夫尼克之稱,從高處觀之,杜布羅夫尼克像是一個五角形的古城,而科托就是三角形,都是臨海而建,但杜布羅夫尼在海邊,科托則在灣畔,更配合小城格局,科托可算是黑山共和國的第一旅遊點,除了有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招徠,這個灣畔小鎮,距克羅地亞的杜布羅夫尼克只110公里,是即日遊的好地方,當然,這個美麗小鎮,是值得小住兩、三天。有說科托是小杜布羅夫尼克,同樣有城牆圍繞,如迷宮般的巷弄,但遊人卻遠比杜布羅夫尼克為少。 科托位於科托灣的深處,寧靜的一角,有說科托是歐洲最南部的峽灣,事實上,科托有峽灣的風光,但並非因冰河侵蝕而成的峽灣,而是一個因河流侵蝕、水面上升淹浸河谷而成的溺灣。科托古城呈三角形,前臨科托灣,背靠聖若望山,自9世紀開始,已開始修建城牆,由海岸開始,向內陸伸展,再延至山上,工事一直至19世紀,不論是由拜占庭帝國或威尼斯帝國統治,城牆不斷修建加固,主要部分是威尼斯人建於17至18世紀。現時城牆總長度達4.5公里,最高部分達20米,厚度由2米至最厚的16米,最高點是海拔260米的聖若望堡壘。 Previous Next 科托古城建有三道城門,主要城門是位於西邊向科托灣的「海門」,建於1555年,融合了文藝復興及巴洛克風格,以巨大石塊及石柱建造,城門通過城牆形成一條通道,通道牆壁上有一浮雕刻有聖母子像,兩旁是手持科托城市模型聖特肋弗及持持聖體的聖貝爾納多。進入海門,就會到達科托最大的廣場武器廣場,在威尼斯統治期間,廣場用以製造及儲存軍需品及武器,所以稱為武器廣場。廣場四周盡是歷史建築,包括鐘樓、拿破崙劇院、首長宮殿等等。三層高鐘樓是建於1602年,有兩個鐘面,屬巴洛克風格,前面有一根恥辱之柱,是當市民犯罪時,會被縛在柱上示眾。北門又稱為河門,建於1540年,屬文藝復興風格,以前設有開合橋跟河上的石橋連接。南門稱為古迪茲門,設有開合橋,跟古迪茲河上的陸地相連,建於12世紀,是一較為窄小的城門,,進入城門後,在13世紀、17世紀及18世紀分別加建了閘門,可見這個入口是進城的重要通道。 遊城牆是科托的重點節目,大致可以分為城內及登山兩部分。城內的城牆入口在北門,可以沿城牆走至南門。沿途可以俯覽城外景色。最受歡迎的可算是登山部分,有兩個入口,一個是在聖瑪麗教堂後方,另一個在莎拉廣場後。起初一段路旁仍是民居,走過之後,就開始之字路的登山路段,現時仍有工人不時修葺,將登山路舖得較平坦。大約在半程時,會到達聖母瑪利亞教堂,此時古城風光已盡收眼底,再往上走,開始進入堡壘範圍,有些荒棄的建築,登山山頂全程大約1小時,在最高點,可飽覽科托古城,雖然辛苦1小時,但能看到的風景,絕對是值得的。 Previous Next 若早上由杜布羅夫尼克乘巴士往科托,大約中午前可到達,登上山頂,再逛逛古城,即日來回是可行的,但古城有很多小店,有時間的話,值得小住一兩天,可以兼遊周邊的布德瓦Budva。 交通:科托巴士總站,離古城10分鐘左右步程。如果由杜布羅夫尼克前往科托,巴士會先經過古城入口方會到總站。站內設售票窗、行李寄存等。由杜布羅夫尼克前來,車程約2小時15分,往鄰近的布德瓦,車程50分鐘。

斯洛文尼亞海邊度假小鎮 – 比蘭 Piran

比蘭Piran位於斯洛文尼亞西南方的一個小小的半島上,是國內除布萊德湖Lake Bled以外另一重要旅遊小城,由於擁有海岸線,而且接近意大利及克羅地亞的邊境,順理成章成為度假天堂。由於附近有鹽田,自古以來已是貿易頻繁,在13世紀被威尼斯帝國吞併進駐,亦令小城加速發展,城內很多建築都是該時期所修建。 從巴士總站走進比蘭古城,美麗的達天尼廣場Tartini Square定必吸引遊人目光。廣場四周幾幢漂亮建築,包括法院大樓、市政廳、聖彼德教堂、威尼斯房子及達天尼大樓等等,令廣場格外賞心悅目。廣場所在地,原本是比蘭城牆外的港口,在19世紀,聖彼德教堂重建,市政廳、法院大樓等相繼落成,由於城牆破損及港口的衛生問題,在1894年決定將港口填埋,在市政廳前建成了廣場,是市內最大的廣場。 Previous Next 廣場以出生於比蘭的威尼斯帝國小提琴家和作曲家達天尼命名,達天尼的作品多是小提琴協奏曲及小提琴奏鳴曲,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《Devil’s Trill Sonata》,演奏極具難度,傳聞達天尼左手有六隻手指,才令演奏更容易。達天尼除了是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及作曲家外,更是音樂的理論家,專研音樂的協調及效果,晚年發表了很多論文。為表揚其畢生對音樂的貢獻,在其誕生200周年時,在廣場中央竪立了其雕像,每至其生辰,在教堂都會舉行其作品的演奏會,在廣場旁的石造倉庫,改成酒店後亦以其名字命名。 在達天尼廣場旁,有一幢紅色的美麗房子,是廣場上最古老的建築,哥德式建築風格,尖拱頂的窗戶,一樓轉角的露台,欄杆上的獅子雕刻,都值得一看。二樓窗戶之間的獅子浮雕,上刻有「Lassa pur dir」的字句,意即「由他們說吧。」相傳威尼斯人房子是一來自威尼斯的商人所建,在比蘭營商期間,邂逅了當地一位女子,為了表達對她的愛意,修建了這幢宮殿作為愛巢,同時籍此炫耀其財富,當地人竊竊私語,為了反擊坊間的閒言閒語,就在牆上刻了「Lassa pur dir」的字句。在達天尼廣場北端白色的建築就是市政廳,是比蘭地區的行政中心。在13世紀,威尼斯人進駐,並將市政廳建於城牆之外,在1877年以新文藝復興式風格重建,二樓外牆有獅子雕像,代表威尼斯帝國,手持一本打開的書,象徵和平。廣場上聖彼德教堂旁邊的白色建築就是達天尼大樓,是廣場上另一所老房子,最早有其記錄是在1384年,是一幢哥德式建築,之後外牆改為古典風格,小提琴家達天尼就是在這處出生,現時大樓主要用作文化用途,設有博物館,展示達天尼的小提琴,亦收藏了很多達天尼有關的物件,有畫作、用品,甚至學生給達天尼的信件等等。 Previous Next 從廣場仰望,小山丘上的白色教堂及鐘樓,就是比蘭市的地標建築聖喬治教堂The Church of St George。在12世紀,已有教堂矗立在小山丘上,1592年在原址開始修建一所新教堂,1614年完成。旁邊的鐘樓,高47米,是在1608年參照威尼斯的聖馬可鐘樓建成,跟教堂建築完全分開。在1650年建造了洗禮堂,同樣跟教堂建築分離,是八角形巴洛克式建築,亦是教堂建築最後完成的一幢。由於山丘上地基不穩,17世紀中期,在教堂周邊加建了支撐牆,17至19世紀期間,為保護教堂建築,在小山丘南北兩邊都加建了圍牆。由於水土流失加快,在1990年全面復修,至1998年完成。教堂內兩幅巨型壁畫《博爾薩彌撒》及《聖喬治奇蹟》,是17世紀初安捷奴迪哥斯特的作品。教堂右方的基督十字架雕像,是比蘭其中一項重要文化遺產,十字架最初放在何處已無從稽考,估計是威尼斯帝國時期工匠的作品,存放在聖喬治教堂的洗禮堂多年,在1972年開始,對十字架進行分析及復修,據雕像上的顏料推斷,十字架是14世紀時期的作品,較罕見的是十字架呈叉子形狀,象徵「生命之樹」,基督雕像雕工細緻,掃有多層的顏料,為保存雕像的完整,當時就用了透視分析,逐層對照,進行修復工程,完成後存放於展示箱,跟空氣隔絕,避免再受損害。 除了聖喬治教堂,不能錯過的節目就是登上古城牆。因為擴充市鎮,比蘭共建有三道城牆,最早的城牆建於7世紀,部分在市內仍可見到,城門亦保留下來。之後城市發展,第二道城牆建於西南方,在南邊近岸的城牆至今保持完整。第三道城牆建於15至16世紀,在東邊的山丘上,用以保護整個半島,城牆北方部分保持完好,遊客可以登上城牆,從高位俯覽整個比蘭市,南方部分地台及樓梯都已損毀,而南北之間,部分已倒塌及移除。 Previous Next 比蘭的海濱灣畔,有很多餐廳酒吧,是晚上最繁盛的地區,很多旅客都愛向著大海,要杯啤酒,呆上半天,太炎熱就往海裡跳,在清涼的海水泡泡。在比蘭,就是愛這一片閒適。日落時分,無論是登上城牆從高遠眺,又或在海邊,靜待紅日西沉,比蘭的夕陽,都不會令你失望。 交通:從盧布爾雅娜乘巴士前往比蘭,車程約三小時,即日往返是可行的,但比蘭毗鄰克羅地亞的伊斯特里亞半島,以此作為過境跳板亦甚方便。首都盧布爾雅娜每天有多班巴士往比蘭,沿途會經過波斯托伊納、迪華卡等地,亦可以串連鐘乳石洞的行程,作為尾站住宿。

波斯尼亞及赫塞哥維娜心連心的古城 – 莫斯塔 Mostar

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那,簡稱波赫,西面有一角的國境,伸進了克羅地亞,將克國的杜布羅夫尼克,從克羅地亞分割出來,前往杜布羅夫尼克,必須先進波赫國境,這個奧妙環境,在旅程編排時,多了一個選擇,既然不免進入波赫國境,可以取道波赫著名旅遊城市莫斯塔 Mostar 再續往杜布羅夫尼克。波赫可算是前南斯拉夫內戰最慘烈的地方,首都薩拉熱窩被圍城4年,人民過著非人生活,城市飽受戰火摧殘。國內的伊斯蘭信眾、天主教徒及東正教徒數量相若,塞爾維亞族、波斯尼亞人、克羅地亞人的數量亦接近,是多種族、多宗教的國家,官方語言及文字亦有三種。 莫斯塔舊城,處處是鄂圖曼風格的建築,眾多的歷史建築如古橋、清真寺等,能屹立數百年不倒,卻於1990年代南斯拉夫內戰時被炸掉,古橋在當地人心中,不單是地標,更與當地人民人心相連,戰後,莫斯塔陸陸續續將倒下的歷史建築,按原形重建、復修,這群年輕的歷史建築,在警醒世人戰爭的可怕。莫斯塔古城在200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。 Previous Next 古橋是為了連接內雷特瓦河 Neretva River 東西兩岸而設,原橋早於1566年完工,有400多年歷史,可惜無情的戰爭確是無堅不摧,古橋在1993年的波斯尼亞戰爭中毀掉,由於古橋對當地人意義重大,戰後立即以古法重建,至2004年重開,雖然現在的古橋十分年輕,但它在莫斯塔的歷史角色無可替代。古橋的設計為單拱石橋,東岸建有Tara塔樓,鄂圖曼時期是軍火庫,現為博物館,西岸 Halebija 塔樓,下層為監獄,上層為軍營和瞭望台。可能莫斯塔最為人熟悉的節目,就是每年七月舉行的跳橋比賽,香港的電視新聞亦間有報導,挑戰者從古橋一躍而下,跳進冰冷的內雷特瓦河,是勇氣及自信的考驗。 在莫斯塔,除了古橋及兩岸的清真寺外,有一台具有特別意義的銅像,立在河西的 Zrinjevac 公園,是誰的銅像?就是我們熟悉的李小龍。南斯拉夫內戰前的莫斯塔,不同宗教信仰的族裔群居,波斯尼亞裔的回教徒住在河東區域,而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地亞裔住在河西地區,內戰期間,族裔間撕裂、猜疑不斷擴大,戰後如何團結莫斯塔人,修繕彼此關係?當局在思考代表人物時,選了李小龍!李小龍是令功夫風靡國際的推手,功夫迷遍布世界各地,當年迷倒不少南斯拉夫人民,自然是莫斯塔各族裔的共同著迷人物,立李小龍像,不在於其演藝成就或國籍,取的是他象徵的深層意義,銅像刻意採用防守姿勢,朝北擺放,既不向西,也不向東,沒有向族裔靠攏的意味,以表示其中立,在這個小鎮建有李小龍的銅像,實在始料不及。 莫斯塔,背負著沉重的歷史,是體會波赫多種族、多宗教共融的好地方,其實,周邊還有很多自然美景,值得一遊,在取道前往杜布羅夫尼克前,不妨在莫斯塔停留兩天,一天暢遊古城美景,另一天則參加當地團,前往周邊的風景區,領略一下小鎮風情。 Previous Next

奧地利歐洲最美麗小鎮 – 哈爾斯塔特 Hallstatt

自從哈爾斯塔特 Hallstatt 在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,又在2006年,韓國《藍色生死戀》系列的最終章《春之戀》在哈爾斯塔特 Hallstatt 取景之後,再加上在社交媒體被標示為歐洲最美麗之小鎮,風光如畫就成為哈爾斯塔特的專有形容詞,引得旅客趨之若鶩,尤以來自台灣、中國、韓國的旅客特別多,絡繹不絕,熙來攘往,似乎這個歐洲最美麗小鎮是專為亞洲旅客而設。其實,除了美麗之外,哈爾斯塔特鹽礦能夠列入世界文化遺產,其歷史更值得細意了解。 哈爾斯塔特位於薩爾茨卡默古特 Salzkammergut 地區,Salz是鹽的意思,kammergut 則是皇室領地,說明這一區的鹽礦以前是皇室所擁有。這一地區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已有人類居住,而鹽礦的歷史,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年的青銅時期,已有證據證明居民在此採鹽,Hallstatt 的 Hall,就是「很多鹽礦的地區」之意,一直至二十世紀中葉,鹽資源令此地區維持富庶,從小鎮的漂亮建築可見一斑,而鹽礦之悠久歷史及重要地位,在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。遊覽哈爾斯塔特,探訪鹽礦洞是指定節目,可惜很多旅客只是匆匆來、匆匆去,在小鎮逛逛,在指定位置拍下到此一遊的照片,僅此而已。在哈爾斯塔特,能夠住上兩晚,才是最愜意的安排,傍晚時分,旅客散去,小鎮回復寧靜,此時逛小鎮,方為最佳時間。大清早別忘早起,晨光第一線,同一個景,不同時間,有不同味道,最美麗的小鎮,實在名不虛傳。 Previous Next 參觀鹽礦,要先乘吊車上山,在接待處登記付款後,做戲做全套,先換上工服,才開始步入礦洞,導賞員介紹鹽礦的歷史及各項設施,過程算是豐富,很有為旅客而設的感覺,參觀完畢,旅客獲贈小禮物,大家可以帶著樽鹽離開!鹽礦外的觀景台,千萬不能錯過,從高處看哈爾斯塔特,湖光山色,又是另一番景緻。 哈爾斯塔特人口不到八百,但每天旅客數目最多可達三萬,十分驚人,為當地居民帶來不少困擾,在2020年,當地將會實施旅客限制,特別是每天的旅遊巴士,實施限時限數目,只能在特定時段到訪及每天上限54輛,為高峰時期的一半,希望減低對居民的滋擾,但相信疫情早已令旅客數目大減,將來旅遊重新啟動,未知光景會否一樣呢。 交通:從薩爾斯堡乘火車到哈爾斯塔特大約2小時至2.5小時,中途需轉一次車,到達哈爾斯塔特火車站後,步行約兩分鐘至碼頭,乘船進入小鎮。 Previous Next

Popular Attractions

熱門目的地

亞洲

台灣

日本

韓國

歐洲、澳洲

瑞典

芬蘭

挪威

荷蘭

冰島

熱門目的地
關閉